2017年暑期教师海外研修项目总结:美术学院陈研(密苏里大学)

发布日期: 2017/08/23      浏览次数: 550   返回


        今年7月8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人事处的精心组织下,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为期四周的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培训。临行前,密苏里大学亚洲事务中心(Asian Affairs Center,之后简称AAC)的主任Sang先生恰好来到上师大为我们作了简单的介绍。同时,陈昌来处长对此次项目进行了介绍和思想指示,并对安全问题进行了嘱咐。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美国,这次培训前的讲话对我很有帮助,不仅强化了我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也让我对美国以及密苏里大学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密苏里大学地处美国腹地,在1839年于哥伦比亚城建校,是密西西比河西岸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素有"公立长春藤名校"的美誉。现在已发展成为密苏里大学体系,辖有四个校区,分别是哥伦比亚本部(Columbia)、罗拉校区(Rolla)、堪萨斯校区(Kansas City)和圣路易斯校区(St. Louis)。四个校区以哥伦比亚本部占地最广,学术科研水平最高,共有20个系所与学院,提供多达250种以上的学士学位课程与重点课程,尤其是农学院、工学院与新闻学院的学术成就闻名全球。我们此次培训的项目即在密苏里大学的本部——哥伦比亚市。
        经过16小时的飞行,我们一行5人顺利抵达了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哥伦比亚是一个小城市,位于密苏里州两大城市堪萨斯市和圣路易斯市中间,只有8-10万人口,密苏里大学占了其中的3万。这座城素以其淳朴的民风、旖旎的自然风光、舒适的生活环境、平稳的物价,良好的治安与居住环境闻名。又由于这是一个以大学为主体的小城,所以城里的百姓平均素质较高。即使在暑假学生大多回家的情况下,我依然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座以年轻人为主的平静小城,本地居民对来自国外的访问学者也十分友好。总体而言,这样小城非常适宜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我们的培训总共有四周时间,如果将其中的点点滴滴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太过琐碎,我想从课程和活动两方面来谈谈这次培训我个人的感受和建议。
        一、课程
       
我这里所谈的课程主要是指固定教室及教师,包含预习、讲解、作业和复习等过程的每周常规课程。教室一般在纪念大楼(Memorial Union)的303小会议室,时间是每周的周一到周五,上午10:00-12:00和下午1:30-3:30,偶尔有讲座或活动穿插,但大部分时候一天中至少有半天是在303上课的。我认为本次培训的课程可以按内容分为英语学术写作课程英语课堂互动课程两大门,分别由阿曼达老师和吉姆老师任教。
       1.     英语学术写作课程
        阿曼达是一个来自纽约的80后,她个人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女性社会学以及公共医疗。她也曾经担任过两家学术期刊的编辑,并发表过若干篇学术类的论文。她在AAC工作的同时也进行着专业领域的研究,这源于她对她所研究的问题的极大热情。在我的眼里,她是一个热情、有抱负、认真负责的老师,有时因为“过于严谨”,还流露出一些专属于学者的可爱气质。
        阿曼达的英语学术写作课程中分为这样几个模块:“电梯自荐”、文献查阅、同行评审、研究计划、会议演练以及摘要写作。由于比较年轻,她的课程结合了线上的网站CANVAS,这个网站功能非常丰富,可以帮助我们查看日程,链接邮箱和图书馆,提交作业,查看作业成绩,下载课程资料等。
        “电梯自荐”(Elevator Pitch)的内容是教会我们如何在两分钟的时间里将自己的学术背景与研究兴趣介绍给别人。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技能,发生的场景主要在会议上的同行社交、或小型学术讨论会上,甚至是在与同行搭电梯的时候,“电梯自荐”也因此得名。在学术社交时,任何人都需要这样的技巧,但在中国,我们较少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一是社交技巧并不属于大学的科研教学范围,二是即使擅长此术者也很少愿意对此多费口舌,学生多是靠潜移默化的模仿。通过和阿曼达的交流,我发现美国人对学术社交非常的重视。在他们的眼中,将自己有价值的研究产生影响是自己的责任,论文和口头表达只是方式不同,优秀的学者不仅需要字字珠玑,也要能口若悬河。因此,类似“电梯自荐”类的学术训练在他们的研究生课程中很常见,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文献查阅的课程主要是教我们如何使用密苏里大学的电子图书馆系统,以及相关的数据库介绍。这当然是非常扎实的知识,不过由于隔行如隔山,每个学者的研究领域都有自己的数据库,我认为如果下次培训时能针对参训者的专业有更好的介绍,可能效果会更好。
        同行评审(Peer review)是学术论文发表时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美国,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公开发表和内部参考两种。前者的作者一般是学界泰斗,有提纲挈领之用;后者则是每一位学人都需掌握的基本技能。阿曼达的这一课程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美国阅读英文文献最基本的方法,以及撰写同行评审时的方法与语言规范。我个人特别受益的是她向我们推荐了一些网站可以对词汇进行精确化挑选,同时她也将我们的评审作业互相交换作再次评审,颇为有效。
        研究计划(Research Plan)是比较基础的研究技能,阿曼达的授课特色主要是结合美国的学术体系以及用英语表达这一过程。在实际操作层面,事实上我们还是比较熟悉如何制定研究计划的,我觉得在之后的培训中可以略作精简。但有一个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影响,阿曼达让我们讨论为何选择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她先抛出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她说她曾经在医院里做志愿者时接触到一些贫困的妇女,她们从怀孕到分娩因为医疗制度经历了许多困难,其中很多人都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常识。于是,她选择了她现在的研究方向——公共医疗制度与女性社会学。我觉得我个人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并没有想到对当下的社会的责任,即使有,也是比较宏观。如果说一个研究者能够从生活中打动自己的经历出发,选择一个研究方向,相信他/她一定会有长久的奋斗动力。
        最后一部分是写作的实际训练,阿曼达选择了学术摘要的选择作为课程内容,这肯定是因为我们整个培训计划的时间原因,我们提交了一份摘要后再由她修改。经历了课程后,我认为这个训练方法是有效的,但如果能再多一些常见错误的例句讲解可能会让受训者更有收货。不过我相信随着这个项目的持续,阿曼达在这方面一定会对中国学者的学术写作有更多教学经验和素材,培训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总体而言,阿曼达是一位非常优秀负责的老师,我相信每一位和她学习的中国老师都能首先被其强烈的责任心和学术热情打动。而她所教授的知识作为对美国学术的初步了解也是非常合适的。
        2. 英语课堂互动课程
        吉姆是我们的英语口语和课堂互动课程的老师。他大概有六十岁左右,之前是本地报社的主编,在文字编辑和语言沟通上有着极深的造诣。可能是出身记者的缘故,他在与人交流时有着很强的同理心,因为我们来自中国,他的吐字和发音更加缓和与清晰,很少有发语词,我个人认为是几位老师中听起来最舒服的,上他的课即使是听他说话也是一种享受。
        吉姆的前半段课程主要是教授和纠正我们英语的发音。在这方面,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专家。他的第一节课是一个破冰课程,他通过讲说,让我们明白英语并没有那么严肃,用他的话说,更像是一首歌,我们要捕捉几中美妙的韵律和音调。他让我们大声的跟随他从一些短音开始朗读,逐步升级到一些句子,随后他针对中国人容易发错的几个音标进行强化练习。虽然一开始我们这些大学老师觉得自己有些窘迫,像个幼儿园的孩子,但随着自身发音准确度的提高,我们确实地投入到了他的练习形式当中去。课后,我们甚至还会喃喃自语“Red leather, yellow leather”,彼此纠正。这样的英语学习体验是我在中国未曾体验的。
        吉姆的语音纠正在每节课一开始都会有,我们当中的一位学员会选择他所提供的练习句,然后抄写在黑板上,按照大声、慢、快、高音调、低音调等几个方式领读。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效的课堂开始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吉姆课程中的第二个部分是教我们组织课堂讨论,他的方法多样,准备充分。他有一个大盒子,里面放了许多塑封后的卡面,大大小小,其中的一些就是讨论话题。他比较偏爱分组讨论的形式,我们一般两两一组,先对谈讨论,然后再集体讨论。我认为两人一组是为了模拟对话的场景,而多人讨论则更像是会议。一个话题在两人间讨论时往往比较体现个人意见,而如果你要在多人场景表达则更需要将语言组织得更有层次,我认为这个简单的操作顺序也蕴含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最终,吉姆的课程是以建导(Facilitation)和演讲(Presentation)为训练目标的。建导是一种中国还不太常见的授课形式,主要是是指通过创造他人积极参与、形成活跃氛围,从而达到预期成果的过程。这种成果可能简单到学习一项新技能,也可能复杂到解决一个跨组织和部门的复杂问题。总之,建导(Facilitation)的作用就在于积极引导他人主动参与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其中扮演引导者(Facilitator)的角色,成功的引导者有点像主持人或采访者,并不会说太多话,而是让学生尽量多的发言与讨论。我个人认为发言量可能是区分引导者和讲授者的主要因素。
        美国的老师或学生对建导模式十分熟悉,而我们中国老师则显得有些生疏,不过吉姆老师之前的语言教授在这里也发挥了作用,我的同学王怀勇老师就很明显地产生了转变,在课堂上非常自信,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个人建议之后的培训中,吉姆老师的建导课可以多加重视。
        培训的最后一天是结业仪式,仪式之前我们每人会做一个10分钟的演讲。吉姆的最后一个培训内容便是对我们的演讲能力进行强化。在培训之前,我认为文字内容的重要性高于一切,但经过吉姆的指导后,我发现对于实际演讲而言,语言的节奏,动作与表情,可能和文字内容一样重要。这点可能也是大多数中国演讲者和美国演讲者之间的区别所在,不得不承认,西方演讲术在表演和表情方面确实有更深刻的积淀,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认为这门课程在之后的培训中也很值得保留。
        总体而言,吉姆是一个很好的老师,除了他炉火纯青的语言技巧以外,我最受感动的就是他谦谦君子的风度和在课堂上全身投入的状态。从师德的角度,我认为不分方法与国界,我强烈建议之后的培训能更重视吉姆老师的课,并给予他更多的尊重,就我所见,本届培训的每一位学员都被他感动,在课堂上成为了他的“粉丝”。
        二、    活动
        本次培训除了课堂内的课程教学,也有其他活动,这包括专讲座、专业对谈和考察。讲座大概有4-5次,我认为整体而言是有帮助的,但如美国文化一讲或美国中小学教育一讲内容有些泛化。不过考虑到培训时间比较紧张,建议可以酌情控制讲座次数,或将其时间安排到专业对谈和考察上。
        专业对谈即安排介绍与同专业的老师通过一顿简单的午餐认识,促进学员在各自领域的人脉扩展。我认为这一环节还是很不错的,AAC方面应该说是尽了全力,也极其重视。我认识的两位密苏里大学的教授学问都非常好,各有专攻,对我也谦虚热情。第一次介绍结束当天,其中一位就带着我参观了学院,并做了详细讲解。而另一位教授则在百忙之中又约我同去参观了校博物馆和美术馆,我们相谈甚欢,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之后还另约了几次咖啡面聊,至今仍保持联系。他甚至热情地提出我可以去申请更长时间的访学来他们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史,让我受宠若惊,也暗下决心,要以此为之后的准备目标。因此,我认为之后的培训中可以对这一方面更加重视,作为研究者的老师最喜爱与同行交流,如果能与教学培训形成相辅相成的局面,那一定是最有收获的一个月。
        相对而言,我认为考察是了解美国最有效最真实的途径。本次考察的联络员Gary办事效率高,业务熟练,为人热情,他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带我们参观了校园里的诸多设施与机构,如:学生就业中心、体育部、公益服务处、学生中心、体育康复中心、农学院、退休老教授家等等,这一系列的体验效率非常高,我们在回程的路上常常讨论为何中美大学有差异,是由什么客观原因导致的,哪些是值得学习的,哪些是我们的长处。校外的考察也很丰富,于我而言最受益的是去了堪萨斯城,在那里我们不仅观看了一场棒球比赛,亲身体验了体育经济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还参观了著名的耐尔森·艾京斯博物馆,其中的亚洲藏品世界闻名,这极大地帮助了我的专业,扩展了我之后的教学与科研资源。总体而言,我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和行同样重要,尤其此次培训是跨过太平洋飞到美国,希望之后的培训同事能有更多机会在出行考察中学习。
        如今我已从科伦比亚市回到了上海,回想之前一个月的经历,恍若身处一部节奏紧张的电影当中。在这一个月里,我们不仅有扎实的课堂学习,也有出乎意料的课外考察,这样的经历我认为对任何一个中国老师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当然,这段经历离不开人事处的慷慨资助以及AAC的组织,陈昌来处长和黄志丽老师为我们做了太多无私的奉献,我们也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最后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祝愿今后上师大与密苏里大学的合作项目能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