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师暑期海外研修总结:音乐学院 杨婧(南加大)

发布日期: 2018/12/26      浏览次数: 414   返回

无墙的大学与博物馆

20179月,我有幸入选了学校人事处组织的2018年度南加大FTI暑期培训项目(第五期)。在校人事处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之下,我与另外分别来自生环学院、数学院、人文学院及教育学院的4位老师组成的学习团队,于201874日赴往洛杉矶,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教育研修任务。30天的海外生活令我对英美教育体制及校园文化有了直观的体认,可谓收获颇丰,如今转首回顾,个中体会可概括为:充实、反思、感恩。

(一)生活篇

应该说,此次培训的顺利开展,需要感谢本校人事处领导们的悉心组织和协调。自学校公示入选人员名单以来,凡如机票订购、口语面试、公务护照及签证办理、各类材料递交、行前须知等各类繁杂事项均为我们准备到位,学校给与的资助亦十分优渥,确保我们五位“青椒”在洛杉矶的研修生活无后顾之忧。经过逾12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在人事处胡海英老师的带领与陪同之下,我们跨越太平洋平安抵达洛杉矶。一出机场,便看到了已在出口等候多时的凯特·奥康纳Kate O’Connor女士。作为南加大罗希尔教育学院USC Rossier School of Education直接负责FTI培训项目的主管教师,虽然在此前多次信件交流中已感受到她的热情与耐心,但此刻依然为其真切的笑容所感动。

洛杉矶作为美国第二大城市,坐落于圣莫妮卡沿岸,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阳光灿烂、碧空如洗,素有“天使之城”的称号。由于位于地震活跃板块,这座城市尽量在保留自然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设计,我们可以看到未加沥青的马路、低矮庄朴的建筑、错落有致的灌木丛,因此坐在开往南加大校区的车上,一眼就能从唯一高耸的几幢大楼中确定洛杉矶Downtown的所在。FTI项目组委会为我们精心安排在了新近竣工的USC Village,距离校园仅一街之遥,住处100米内环绕着各类超市、餐厅,饮食起居均十分方便。这是一座在建筑风格上将古罗马与欧洲哥特风格交融一体的学生公寓;既有宽阔厚朴的广场、聚散方便的长廊,亦有耸立着宛如霍洛沃兹魔法学院一般的塔楼尖拱。浑厚贵重的褐红色墙体掩映在雕塑、喷泉、阳光之下,煞是壮美。推开我们的房间,冰箱、厨具、床具、沙发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推门出去,走廊、露台,处处都有免费的自习室、会议室、沙发、乒乓球台。Kate老师将我们安顿好后,又带我们参观了校医院、教育学院、校食堂、校车点等居所,为我们即将面临的各生活问题给与了细致的解答和帮助。

(二)学习篇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教育博士的国家,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个世纪的发展中美国教育博士不断发展改进,体系日趋完善,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成熟且高效。FTI乃是由南加大师资培训机构(Faculty Training Institute)简称,专门负责各类高等教育师资培育及交流项目。在过去五年中,我校已与南加大FTI合作四次,通过持续的实践和调整,已形成了丰富多样、程序完备、实施有效的培训体系。四周的培训课程紧锣密鼓却也张弛有道。每周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研修,囊括南加大图书馆资源介绍[Library Orientation USC Resources for Visiting Scholars]、主动性学习[Active Learning]、差距分析:作为一种问题解决框架的建构能力[Gap Analysis Building Capacity as a Problem-Solving Framework]、创作性与革新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四大主题板块。周一至周四的上午,往往为理论的讲解,下午则是各类工作坊式的实践与操练。周五则是自由研究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轻松,因为项目负责人Kate教授往往提前数天便会分发给我们数十页的指定阅读文献,如果不提前精研细读,便无法完成课堂上各种突如其来的讨论、陈述与反馈。但全英文的授课与陈述,也极大的锻炼了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虽然我是一名教育学的门外汉,但在此期间对于当代英美世界前沿教育理论文献的浏览中,对其所奉行的主动学习策略[A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学习动机中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教育哲学观[Philosophy of Teaching]、项目学习法[Project-based Learning]、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差距分析法[Gap Analysis]、自我反思策略[Self-Reflective Practices]诸此等等,获得了清晰的认识。

在我个人看来,这些课程虽然主题各异,却深深体现出了美国本土核心教育观念中的某些共性:1)与19世纪传统的“苏格拉底式”的讲堂不同,“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的课堂模式在美国自学前教育至高等学府都已趋为主流,2)教学理念深受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影响,十分重视学习目标和过程的实效性,重视理论知识与真实生活的确切关联;3)强烈的反思精神贯穿于教学环节始末,追求终身学习的内在动机;4)重视引用各种高科技手段高效辅助教学[job aids]

值得一提的是,四周的课堂上,共有10位老师为我们授课。他们均为教育学领域术有专攻、视野宽阔的美国中青代学者,他们或有着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重教育背景,或是对于课堂教育有着丰富深厚的田野经验。抑或者说,他们的课堂本身就是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活态展示,令我直观了解到了美国大学十分活泼的课堂文化,不禁也想要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应用。经过完成“我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念”、“个人学术履历及未来计划”,与姜露和熊莹两位老师共同完成的“学习激励众要素思维导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等报告之后,最终在以《西方音乐史中的话题:1800-1900》为题的结业陈述中,我选择了项目教学法[PBL]+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二者融合的教学法,尝试设计了“音乐表演中的想象力”的课堂案例,涉及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设计理念、评价指标、科技手段等内容,获得了老师的肯定。

(三)建制篇

在紧张的上课之余,我与同行的四位老师利用周末时间,一起走访了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伯克利加州大学CLA三所享誉世界的加州大学系统US分校,希望亲身感受美国顶尖一流公立与私立学校的学术环境、校园建制及人文氛围,直观了解中西高校办学建制差异及各自特点。这次走访虽然不无奔波,却受益匪浅。包括我们所受训的南加大在内,这四所学府虽然在专业、学科及建制战略上各有特色,但却从中不难发现了某些共性:

其一,校园景观纳入校园文化及凝聚力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大学建制起源于欧洲中世纪,英美大学建制借鉴自欧洲,故而亦十分重视优美宜人的校园景观建设。在这四所学校中,无论是地处都市的南加大,还是依山傍海的伯克利、加州大学与圣芭芭拉分校,其建筑与景观均彼此包容、交融共生,其丰富的空间层次潜移默化地培育出了独特的学校文化。尤其是十分重视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譬如在南加大,无论是广场、草坪、过道、宿舍、食堂、图书馆、露台,我们随处都能找到可坐下来写作、学习、交谈、小憩、午餐、上网的地方(校园网无需密码)。伯克利大学的塔楼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还记得那日至正午时分,耸立于葳蕤草木之中的白灰色塔楼突然钟吕大作,巴赫《十二平均律》响彻云霄,恍惚间如入圣境,闻者无不对知识的殿堂心生敬畏。

其二,图书馆及文献建设异常细致与丰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图书馆可以说是另一个家园,四所学校的图书馆自然成为参观重点。不论是踏入具有巴洛克式的华丽教堂风格的加州大学图书馆(Powell Library)、还是圣芭芭拉分校其兼具道家韵味的戴维森图书馆(Davidson Library),亦或者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伯克利纪念图书馆和南加大胡斯图书馆,无不是宛如一座博尔赫斯式的知识迷宫——书的宫殿!其海量藏书和线上资源令人叹服,其极为完善的图书流通体系,也是国内高校尚无法相比的。譬如UCLA音乐学院图书馆,保存着从19世纪到20世纪有关音乐表演理论几乎所有的重要出版物,以及数百年来不计其数的教程和音乐谱例。除此之外,图书馆的空间层次十分多样,既有学习中心、研讨包间、多媒体空间、课堂陈述、艺术画廊、灵活空间、密集书库、音乐会现场等等;在这里,图书馆已不仅仅只是一个阅读场所,更是一个创造性处所。或许是加州亚裔民族人口较多的缘故,这四所学校不约而同都体现出了对于东亚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譬如。就音乐藏书而言,我获得了大量接触珍贵学术文献、原始乐谱、历史录音的机会。其中有许多著述及物象,尚不为我国学界所熟悉,可待进一步的整理和发掘。因此,在USC的日子里,我都尽量在图书馆内抓紧搜集所需学术文献,以备后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去任何一座图书馆时均畅通无阻。或许在十分重视版权的美国人看来,知识是属于公众共有的财富,因此无论是市政所属,还是学府之内,这些图书馆均向所有人敞开,成为一个公众交流的场所——一个思想、创意、知识和情感萌生的处所。

(四)人文篇

在汉语中,博物是指万象大千,英文中的“博物馆”一词,则源于希腊文Museion,乃是艺术女神缪斯的圣殿。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贵族阶级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职责之一,便是扶持艺术与人文,进而演化成为对西方艺术史、音乐史意义深远的赞助制度。洛城作为美国第二大城市,虽然不比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名声显赫,但也拥有为数不少的一流博物馆,譬如亲子活动繁多的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美国战后当代艺术收藏最为丰厚的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可在馆内练习瑜伽的南加大费舍尔艺术馆(USC Fisher Museum of Art)、洛杉矶县立艺术博物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以及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捐赠的两座盖蒂博物馆。

以上博物馆,在我于2014年赴洛城探亲之时,曾与正在UCLA音乐学院访学的丈夫一起观览,盖蒂博物馆与盖蒂别墅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此次再赴洛城,故地重游是必不可少。这不仅在于它们是俯瞰洛杉矶全景的最佳场所之一,更是因为它可以堪称之为全世界古典艺术文物收藏最为丰厚的私人藏馆之一,欲尽览须反复临赏不可。音乐史中的缪斯女神雕像、吹奏阿夫洛斯管的古希腊女性、手持竖琴的奥菲欧,凡此种种此前仅在教科书上方可模糊可见的物象,如今近在咫尺,令人倍感古希腊文明之“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

(五)反思与致谢

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曾在《无墙的博物馆》中倡言,现代博物馆应向公众生活充分地敞开,除了收藏、陈列与学术,还应担负教育、交流乃至休闲的功能。而在南加大的这30天,深感这句话也可以用以概括我对美国大学的总体感受:这里是无墙的大学,它并非隔绝的,而是亲切的,大学仿佛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处精神后花园,促使人不断发现生活中某种深远的美或意义。这或许应是现代大学所应寻找的人文精神之所在。

此外,作为美国顶尖学府之一,USC音乐学院有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图书馆和电子文献建设的细致与丰富、课程设置的体系性与多元化、琴房管理的开放与高效,以及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表演实践的机会,诸此等等。

总的来说,这一个月的海外研修尤极大的锻炼了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力;特别是系统了解到了美国高校主流的教学理念及课堂文化,引发了对自己此前教学方法、授课模式及思维方面的深入反思。例如,如何利用丰富的学术资源及科学手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评价;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洞察到本己的差异和不足,并能够予以借鉴及批判,如何在西文语境中独立进行学术研究以及平等对话,诸此等等,我希望在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能够将所得融会贯通,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30天高密度的全英文授课也极大提高了自己的听说水平,同时也激发了希望能够更进层楼的信心,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能够申请海外访学机会,将中国的音乐学术成果向英语世界介绍。

最后,作为一名刚入职3年的青年教师,此行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扶持,希望在日后的科研和教学中能够学以致用,为学校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另外特别感谢上海师范大学人事处相关领导与老师的悉心组织与安排;尤其是向负责此次海外研修项目实际工作的黄志丽与胡海英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另外,这30天的集体生活,也让我们收获了友谊,每日一起上课、泡图书馆、跑步、参观博物馆,十分愉快,仿佛回到了久违的学生时代。愿知识之火不息、友谊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