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暑期海外研修总结:教育学院罗俊龙 (堪培拉)

发布日期: 2018/11/30      浏览次数: 159   返回

2018729811日,我与另外4名教师组成学术交流团,前往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参加了暑期海外短期培训项目。今年为该项目开展的第四年,各项活动均属精心安排。培训交流主要包括三项活动:八次课堂讲座、四次中小学课堂观摩、三次一对一学术交流。下面就每项活动中的收获进行总结:

一、八次课堂讲座之学习评价与心流

对方安排的8次讲座分别为:“介绍澳大利亚及澳大利亚教育体系”、“关于学习的评价和对于学习的评价”、“二语习得和学术英语技巧”、“利用数据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比较教育和跨文化视角下的教与学”、“可持续教育:适用于全球性的当地教学法”、“教师的户外学习和领导力”、“课程回顾与反馈”。这些主题从不同视角向我们阐述了国际上较为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其中,“关于学习的评价和对于学习的评价”主题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一方面该主题普适性很强,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都要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必须品”——评价。另一方面,该主题和我目前从事的教育实践课题(心流)有诸多重叠。

学习评价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领域。说它古老,是因为自有教育存在,就伴随有对学习效果或质量的判断,如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在教学中运用的问答法就带有测评的性质我国古代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等,也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评价思想。说它年轻,是因为从教育自身发展着眼的系统评价活动,是于世纪末在美国出现,距今才100余年。

20世纪60年代初始,泰勒的评价思想和模式,一方面由其弟子们加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受到根本性的批评和否定。人们开始关心一个问题,即对已经确定的目标,是否需要评价是否需要价值判断同时也引发出判断是否应该成为评价的一项基本活动判断是否需要标准是否存在科学、客观的、价值中立'的标准等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学习评价领域的发展又出现了新动向。传统的评价范式受到新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的猛烈冲击,即评价不再被认为仅仅是对预期的教育结果进行测量,而是要对整个方案,包括前提假设、结论推演、实施效果以及困难问题等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当前,大的教育趋势呼吁学习评价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主体性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学习评价已经由经验性到科学化、由单一化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学习评价改革与发展的特征发展,重视了质性评定方法与量化评价方法相结合。关于量化评价方法,我目前正关注的一个领域(心流)能为此提供有效检验指标。所谓心流(Flow)就是指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推动个体完全沉浸于某项活动的情绪体验。为了充分投入某项活动,个体必须主动将认知资源分配到该任务中。

心流体验是一种多层面的整体体验(holistic sensation),包含九个特征:(1)清晰的目标;(2)明确的即时反馈;(3)任务的挑战性和个体自身的技能相平衡;(4)行为与意识的融合,即身心合一,个体能意识到自己当下的行动,却不会关注意识本身;(5)注意力高度集中;(6)丧失自我意识,如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或是身体状况;(7)较高的掌控感,即个体能对环境所提出的需求做出恰当地反应;(8)时间体验失真,通常是个体感觉时间过的比平常要快;(9)行为本身具有自发性,即行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外部的奖励,而是纯粹的享受任务本身。其中,清晰的目标、明确的反馈以及技能与挑战相平衡为引发心流体验的前提条件,而其他六个特征则作为心流体验的组成部分。心流体验的三通道模型(见图1)认为,个体本身所具有的技能水平与个体所感知的任务挑战性之间的平衡程度是引发心流体验的关键前提。具体而言,当个体所感知的挑战性超过技能水平时,引发焦虑体验;当个体所感知的挑战性低于技能水平时,引发厌倦体验;只有当个体所感知的挑战性与自己已有的技能水平相符合时,才会引发心流体验。

早期广泛应用于心流的研究方法是心理体验抽样法。同样,这也是心流所独有的研究方法。通常,它要求被试随身携带一个类似于BP机的电子仪器至少一周,每当被试收取到一个来自主试的信号时,需要立即通过自我报告的方式反馈当下所进行的活动以及体验。由于心理体验抽样法的即时性以及持续性,能够清晰,全面的反应被试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心流体验。此外,Jackson等人于1996年根据心流体验的9个维度编写了心流状态量表和心流倾向性量表。这两份量表又于2002年进行修订,共包含36个项目,是较早编写,应用相对广泛的成熟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新版量表的结构效度较高。目前,利用ERPfMRIfNIRSPET等技术的脑机制研究逐渐成为了心流研究的主流趋势。这些手段都能有效对心流状态进行揭示。

不难看出,通过对学习过程中的心流体验进行监测,实际上是对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价途径。课后,我与该主题的主讲人Duncan Driver博士就以上内容进行了沟通,他非常认同该方法在学习评价的重要性。

二、四次中小学课堂观摩之课堂模式与对分课堂

四次中小学课堂观摩分别为:澳大利亚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4所学校。参观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其课堂模式——讨论式(注:因对方不允许拍照,故不能提供图片)。这与我们常用的课堂模式(讲授式)差别很大。

我们都知道讲授教学法又叫传授教学法,也有人把它叫做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而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学习。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是一种比较被动的接受方式。优点是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而全面,也比较准确。缺点是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指责和议论,被一些人戏称为灌输式教学或填鸭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在国内外都相当盛行,在教学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利用该法组织驾校教学,教练员作为导演,对学员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员则是在教练员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员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方法的有点不言而喻,但其缺点也很突出,即知识传递的不系统性。

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正视这一差别?完全照搬,还是坚持不变?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最近几年大力推进倡导的课堂模式——对分课堂,或许能为这类问题提供新的参考视角。

2014年张学新(图3)针对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提出了名为“对分课 堂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应的考核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试点教学表明,对分课堂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良好。对分课堂有可能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课堂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尝试和推广。

3、三次一对一学术交流与汉字研究推广

本次堪培拉大学为我安排的导师是Tricia.Brown博士。虽然她的研究方向是驾驶决策、污名化、刻板印象等社会认知领域主题,但我在这次交流中获益很多。交流之前,我尝试将目前正在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给她,请她提供专业辅导与建议。让我非常感动的是,Brown博士虽然对我研究使用的方法不懂,但她却能虚心听我解释。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请她的同事(较接近我研究的方向)参与到我的研究讨论。在我回国后,Brown博士以及她的同事还在通过邮件交流他们对我研究的看法。出现这一情况可能的原因就是这个研究本身引起他们很大兴趣,而让对方产生兴趣的根源是研究的实验材料(图4)——汉字。

该材料属于汉字组块破解任务。最开始的形式是要求被试从汉字中去掉部分组块从而形成新的汉 字,=。若去掉组块为部首,便为自动 化的松散组块破解任务;若去掉组块为笔画或镶嵌于汉字内部的结构,便为分析式的紧密组块破解任务。有研究发现象棋高手在下棋过程中可以将完整的棋局快速分解为已知棋谱,这便是自动组块的过程;而象棋新手没有相关棋谱知识,只能根据局势变化临时将几个棋子组合进行记忆,这就是分析组块的过程。他们还指出自动组块是无意识、内隐的,依赖于个体的长时记忆,而分析组块是需要意识参与的,依赖于个体的短时记忆。不难看出,这两种组块破解过程可对应于双加工理论中的直觉加工及分析加工过程。与Brown博士交流的研究将汉字组块破解又进一步进行了推演。具体而言,即要求个体判断目标字是否包含于源字中,例如判断目标字字是否包含于源字字中。根据双加工理论中,直觉加工速度快时间短而分析加工较为缓慢时间长的特征,同时结合汉字组块破解任务中松散组块及紧密组块的设计,将材料分为直觉材料及分析材料。如中的类似于松散组块,个体只需自动激活长时记忆中的 汉字知识,按部首将其分解即可快速完成任务,因而可归为直觉材料,中的类似于紧密组 块,个体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按笔画进行分解才 能完成任务,因而可归为分析材料。分析加工速度较慢,占用较多的心理资源,更多地依赖于理性,属于串行加工,不容易受背景相似性、刻板印象的干扰,主要基于逻辑规则进行,其加工过程和结果都可以被意识到;直觉加工速度较快,反应自动化,不占用或占用很少的心理资源,属于并行加工且容易受背景相似性、刻板印象的影响,通常只能意识到其加工结果而意识不到加工过程。

最为有趣的是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图5)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性别差异,即男性被试在该任务中表现远没有女性被试好,即男性被试在认知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对直觉与分析进行有效区分。针对这一结果,我和Brown博士在三次一对一的交流中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相关推论还有待后续进一步跟进。Brown博士与她的同事认为通过该研究,他们对中国汉字有了更新视角的了解。

此外,需要提及的是,英语对我而言是非常大的一个“梗”——听不懂、不会说!在这一情况下,此次培训交流还收获不少,且圆满结束,这其中离不开团队几位老师对我的帮助。培训交流过程中,我问她们最多的一句话“某某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她们会非常耐心帮我翻译。在此感谢她们!当然也多亏了学校选拔时对团队成员专业的合理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