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暑期海外研修总结:外国语学院刘晓卉 (堪培拉)

发布日期: 2018/11/30      浏览次数: 247   返回

       回沪上已有近一周的时光了,魔都正是台风暴虐之季,在闷热的暴雨和狂风中回顾在寒冷干燥的堪培拉交流的两周,心里是充实且快乐的。感谢学校和堪培拉大学的大力支持,一行五人的教师代表团不仅圆满结束了此次行程,也收获了知识和经验。此行有诸多感触和收获,首先对澳大利亚从初级到高级的教育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其次也对国际上较为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最后,也通过和指导老师一对一的交流获得了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启示和灵感,奠定了未来进一步合作的基础。

(一)教育教学方法的课程学习

      到达的第一周安排的活动较为密集,基本上是关于教育教学法的课程学习。第二周则是课程和实践的结合。授课所含内容包括以下八个讲座《介绍澳大利亚和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关于学习的评价和对于学习的评价》、《二语习得和学术英语技巧》、《利用数据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比较教育和跨文化视角下的教与学》、《可持续教育:适用于全球性的当地教学法》、《教师的户外学习和领导力》和《课程回顾与反馈》。我不是师范出身,教学经验也较浅,理论知识更加不足,这次集中培训的确来的正是时候。

     首先,第一堂讲座便是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基本特征的介绍。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体系主要沿袭英国模式和脉系。二战前,澳洲高等教育总体水平并不高,国际影响很小。二战后,伴随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知识经济的兴起,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政府为应对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家战略中明确把高等教育置于优先发展地位,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产业化,加快研究型大学发展,增强大学办学自主权,实行大学教育质量审计等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新理念和新举措。上述理念和举措使其高等教育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显著提升。目前,澳大利亚不仅是高等教育大国,也是高等教育强国。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教育现代化水平非常高。

       接下来的七堂讲座的内容各有特色,内容无法一一赘述,总结之,给我的总体感觉有两点:一是澳大利亚对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非常重视,二是大学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很高。这些课程都是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教师很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创造性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换之让学生自学为主,自己想办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辅助和帮助;学校重视培养学生对不同观点、论据的重新思考。比如,教师在讲课时,学生遇到不懂的知识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也可以把问题提给老师,老师组织全班一起来讨论,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学生则更活跃更积极。其次,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的不是主导者而是促进者、指导者。堪培拉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婷教授告诉我们澳大利亚在人才培养上的显著特色是通过多种卓有成效的项目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即使常规的课堂教学,也是以探究性、研究性、创新性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更多讲授的是思路和方法。澳大利亚教育奉行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此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千篇一律的讲授,更多采用的是课程学习、模块学习、小组讨论、课堂研讨、自主作业。这样能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志向、兴趣、特长及个体差异的学习需要。教师角色从学习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重在“授人以渔”。在日常校园文化活动中,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展示风采,树立批判意识,自由而个性化地发展。对比我们国内的高等教育,我们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反思下来,这在短期内可能对于学习有着较高的效率,但是却不利于长期的发展,无助于智识和科研水平的可持续提高。澳大利亚大学奉行多元文化并存的价值准则,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澳洲大学的国际化,一方面体现为大量招收海外留学生,另一方面体现为非常注重在教师和管理队伍层面积极吸纳国际元素,主张在开放背景下、在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中促进大学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师资的招募也是在全球范围内的进行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能在较短时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所大学能够进入世界百强,与其在全球范围内广延人才的策略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的研究方向是生态史,所以对两个讲座产生了特别兴趣,一个是《可持续教育:适用于全球性的当地教学法》,另一个是《教师的户外学习和领导力》,这样的课程在国内的开设较为罕见,也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程,但是听下来,课程中不只浸淫着澳大利亚人对自然和环境的热爱,还有深沉的理性思考,觉得对人类未来生存发展和幸福健康裨益良多。希望中国未来也能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从初级到中级教育体系的田野调查

除了组织听课培训,堪培拉大学的负责人还为我们师生团安排了对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参观和观摩。虽然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我们以后将成为小学及中学老师的学生们安排的,作为高校老师,有幸能参观这些学校也是一次难得和宝贵的经历,同时也对澳大利亚初中级教育有了更好的理解,其实他们的高等教育又何尝不是基于初中级教育,要想更好地了解大学教育,也应该从初中级教育开始。

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学前班(或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中小学教育时间为学前班到高中,共13年,至少到16岁均属于义务教育。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分为公立学校、非公立学校。澳大利亚的中小学不仅教书,更注重育人,除传授沟通技能外也会普及自律、自尊、尊重同学、关爱世界等积极的人生观。学校提供的课程内容广泛,包含各个关键学科,如英语、数学、社会与环境学、科学、艺术、英语以外语种、技术、健康与体育等。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强调通才教育,包括团队合作、自我表达和个人发展,这些都是课堂之外的内容。每个班级的负责老师教授全部课程,这一点与中国很不相同。我实在压抑不住好奇,问了身边的当地老师是如何做到所有科目都能教授的,年轻的老师笑了笑,说我们也需要进修的,比如我就在兼职读硕士。看来所有的教学工作者都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和理念。

     澳大利亚的学校特别善于利用走廊、大厅、教室等建筑空间,陈设各种各样的标本、图片、标语等。比如我们首站参观的Holy Family Primary School的墙上和走廊就粘贴着小朋友们精心设计的海报,我注意到“kind”“support”“love”这样的字眼重复出现。其中也有小朋友们对小说的读后感言。带领我们的班主任老师问我有没有看过“Wonder”这部小说,说这是小朋友们很喜欢的一部。我惭愧的摇了摇头,说只看过改编自电影的小说“Wonder Boy”。想来整日读书,却读的都是学术书籍,很久未曾为了愉悦身心而读书了。班主任老师兴奋地指着学生的照片墙给我们看,说其中的两个漂亮的小姑娘就是她的女儿。整个学校充满了温馨和轻松的格调,所有的器物陈设都匠心独具,既装饰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与显性课程一并发挥着教育作用。澳大利亚学校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在资源配置上,学校提供充足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每间教室内至少有一台计算机,规模较大的学校还设有计算机教室,所有计算机都与互联网相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又强调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学生也都非常善于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搜集、处理信息。

我也有幸旁听观摩了几个老师的课程,大多以学生参与为主,老师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但是让我惊奇的是,课堂组织极其有秩序,老师也极具威严,却又和学生之间保持了友好亲切的关系。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澳大利亚教师强调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但绝非纪律松散、放任自流。实际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学生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学校都有明确的规定,大到人身安全、学习、考试,小到言行举止都有规定,学生只需遵守规矩做事。最令我开心的便是对幼儿园的观摩课,我是英语老师,与小孩子的语言沟通没有大障碍,拿起一本书竟然吸引了一群不识字的孩子来听我讲故事。习惯了教大学生的我第一次面临小孩子的热情实在措手不及,受宠若惊。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同仁们的快乐和不易。

以上撷取了澳大利亚初级教育的几个镜头,从中可以感受到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的一些特点,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需要指出的是,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也有不足之处,比如他们的课程内容过于简单,教学节奏慢,教学环节衔接不紧凑,教学效率不高。当然,这是以我们的标准来衡量的,澳大利亚教师并不这样认为,相反,他们也许会认为我们的课程内容过难,教学节奏太快,学生负担太重。也就是说,所谓的优长与不足都必须置于特定的背景中分析。由于中、澳两国背景有别、国情不同,所以无论是借鉴还是批判,都需要联系具体实际。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模板,而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本国教育,反思当前我国的教育现实。这面镜子对于帮助我们探索融合多元价值追求而又符合我国现实的中小学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三)师带徒一对一的惊喜

      堪培拉大学还给每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对接的资深教授,也是我澳洲之行的惊喜之处。我对接的导师是Richard Hu教授,他的专业是城市规划,我的博士后课题是城市环境史,得知导师是一位资深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师时非常开心,正好能和他好好学习。第一次见面,教授带我去了他的课堂,以国际留学生居多,也有不少的中国学生,当时是堪培拉大学开学的第一周,也是教授这学期的第一次课。教授在第一次课上讲授了课程安排,让我惊叹的是学生作业之繁重,几乎每次课之后都有创造性的任务完成,需要投入相当大的心血,这也让我反思我们的大学生作业是不是太轻松了,作业的创造性是否不够。也许这之后,我也要对课程作业重新反思。教授的课堂讲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非常生动,结合了很多城市规划的案例,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印象。接下去的两次见面我们探讨了未来可能合作的课题和进一步交流的可能性,他的精心指导让我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