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学校人事处的组织和带领下,来自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宋佳秀、商学院的宋玉平,哲学与法政学院的邢海燕,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的张静、周小平等五位教师组成的团队,到英国赫特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考察学习活动。在访学期间,团队的老师们感受并了解了英国的文化习俗、英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尤其是对英国教学体系及培养方案的制定方法、课程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多项内容进行了专题学习,还参加了使用方程式赛车模拟器和飞行模拟器操作等多项实践活动。现将相关学习内容总结如下: 一.中英两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 英国大学教育理念着重“育人”,以人性发展为主,崇尚自由教育模式,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研究型大学是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政策趋向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国家的发展需要来定的。 2016年英国颁布了白皮书,对整个英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的重新调整,从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国家和个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鼓励高等教育市场化竞争,增加学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促进学生社会流动,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卓越教学框架。英国将学生体验调查作为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通过学校和学生的互动来保障和提升品质,这已成为英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向。 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与英国的差异很大,我国的目标是要建立起国家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相协调的运行机制是目标,在质量保障方式上,坚持政府调控与高校自主保障结合。对学生的角色、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方面并未涉及,主要由政府调控和高校自身的评估为主,所以学校在今后可以考虑不同体系的优缺点,不断优化评估体系,争取在未来的发展中有一个好的进步。 二、赫特福德大学及其先进的办学理念 创建于1952年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英国国立大学。经过66年的快速发展,现下设10个学院、27000多名学生,在英国素有“企业家和工程师的摇篮”之称。由于特福德大学由于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实践,追求学以致用,多次获得年度“创业型大学”提名奖。 赫特福德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校园内现代化设施一流,为师生们提供了舒适、优质、现代化的生活学习环境。而且赫特福德大学以学生为本,有着英国最先进的学习资源中心和图书馆,全年364天24小时免费对所有学生开放。在校园教学设施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学校学习,我校应该加大投资力度,改造破旧的教室,安装空调等设施,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赫特福德大学非常注重本科教学,在刚刚结束的高校教学评估中,UH获得金奖,全英只有23%的学校获此殊荣,可见UH对教学的重视。UH还有“教学发展与革新中心”等专门对教学法进行研究的部门。在这个部门中,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加盟其中,专门针对教学法进行研究,对教师进行培训,并提供建议和咨询服务。此外,赫特福德大学一直专注于培养学生就业市场所需的能力和经验,在英国首创了“三明治”课程(Sandwich Course),并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赫大用这种独特的“三明治”课程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准备,让学生有更好的就业平台。根据Higher Education(DLHE)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赫特福德大学有96.5%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六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或者打算进一步学习深造。其就业率远高于英国的平均就业率(94.6%)。2017年,基于在英国最高的就业率,赫大获得创业大学的称号(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赫特福德大学的教学方式有非常的“独特”之处。一个学期4门课,通常课程的课内课外时间比为1:1,小组学习非常多,自学、课外阅读的任务量非常大,因此对学生安排时间的能力要求很高。赫大的本科生的学习任务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加重,在毕业年达到顶峰。毕业班(大四)的学生必须加倍专心学业,根本无暇进行实习或求职。这与我们学校大四的学生一边游走于实习单位、求职面试,一边开展毕业论文的现状截然不同。团队的老师讨论后一致认为,我们大学现阶段的教育越来越“水”,尤其是毕业班,获取知识的初衷被“功利主义”替代。毕业班的同学经常会打着实习或者找工作的幌子不来学校学习,从而荒废了在学校的最后一年,甚至有些同学两毕业论文都不好好写,胡乱潦草对付。在这点上,我们学校应该把好最后一关,在考虑学生实习的时候,同时也要让学生们回归到课堂,把最后一年的课程认真完成好。 与此同时,赫特福德大学有着严谨的等第评定制度,用来激励学生学习。赫大的等第由高至低分为五档,分别为1st、(2:1)、(2:2)、3rd、pass,其中,等第1st和2:1有机会进入名校深造,前10%的本科生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而整天混混的学生,在随着年级的增长,就会不断地被pass。所以在赫大读书的学生都深知学习的重要性,非常用功。而我们学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监测不够,在淘汰制教学方面非常值得向英国高校学习。在学生进校以后,每学期应该随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成绩落后,挂科次数超过两三门的,应该及时和学生沟通,并发出预警,不要容忍挂科十几门的同学一直拖到大四,然后再同意重修,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另外一方面也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很多不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赫特福德大学还雇佣了很多有着丰富实践的,工作在工商企业第一线的资深从业者来担任任课教师,赫大的教师50%以上来自于企业第一线,这些以前的工程师,企业家在积累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后,又来到教学第一线,无疑会给学生们带来非常接地气的训练,尤其在工程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领域,这种知识的传承体系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三、赫特福德大学的英式教学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1.英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认为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包含教师、学生和学习环境三个因素,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应针对学生的层次因材施教,在把握教学重点的同时,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并围绕学生进行课堂设计,多以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到课堂里的各个环节,这与国内教师上课多用灌输知识的方法有很大差别。 英国老师介绍了在课程上能吸引学生认真听讲的主要因素除了教师个人魅力因素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和自身因素都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效果。同时,也通过互动教学使我们反思了我们教师个人都擅长哪些技能并且为什么我们认为自己擅长这些技能,从而思考学生学习成长的各项因素。在这些过程中,还特别指出了在大学生教育中良好实践的几条原则:1.鼓励学生跟授课者之间的交流;2.开发学生间的互惠合作;3.鼓励积极的学习;4.给予迅速反馈;5.强调花在任务上的时间等。除课堂学习外,应在现代教学方法中倡导随时学习、协作学习、独立学习、课外学习、反思式学习和批判性学习等课堂外的促进学生成长的学习方法。 2.用现代技术加强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站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学的方式也随之成为丰富课堂的必要的辅助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把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与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了课堂的带入感,使学生的视听感受更具体化,加强了知识的动态生成,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使课堂教学更为优化和丰富。 与传统的灌输式讲课不同,在英国的课堂上可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比如:第一类是一些即时交流沟通工具,如教师指导多名学生参与一个项目,学生和教师就可以采用微信、QQ等方式交流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小组评分,学生活动情况的照片、学生的报告可通过指定网址提交。第二类是采用专门软件用视频使学生和教师一对一交流,教师可解答学生的问题,相比于面对面交流,视频交流可随时进行,比作业反馈的效果更直接,学生的演讲也可做成视频避免在课堂上现场演讲耽误时间紧张等,但往往教师的工作量大。 第三类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工具,如Padlet、Plickers、视频演讲捕捉器、可视化工具等,教师可通过可视化设备,将个人手机上的视频和照片、纸面内容及桌面内容投影到屏幕上供学生阅读。这写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之一,协作学习比竞争性学习和个别化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辅导教师是保证协作学习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像论坛、维基、社交媒体和Padlet对于协作学习非常有帮助,教师亦可以很轻松的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如https://padlet.com/Helenbarefoot/shanghai、Menti.com和Kahoot.it。在Padlet上可以任意拖动便利贴,在便利贴中可以输入文本信息,上传文件,添加图像、视频等任何文件。这是一个简单而强大的工具,可以支持个人和协作学习小组进行答题、会话、评价等活动。英方教师还和我们互动了一款及时评分工具kahoot!,学生参与教师的选择题并给出答案后,评分情况可当场显示,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型。最后一类是个性化的工具,如微博、一些自制的即时学习软件等,这类工具实际上是从面对面的课程教学转变为通过信息技术分享一些知识和专业软件。 当然,团队的老师们在讨论后认为,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可以采用适当的现代化工具来进行互动教学和情景教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采用现代化技术来教学也有缺点,如学生的参与度大、积极性高,但也可能导致学生和教师的工作量增大花费更多时间等。 四、赫特福德大学的课程设计及评估体系 1.课程设计 首先,要理解课程(curriculum)的含义。课程是一个通过教师传送的知识体系;课程是要使学生达成一定结果的尝试;课程是一个过程;课程同时又是实践。“课程”的框架可如下图表示: 在课程的开发中,英方教师总结了三种课程设计方法:系统性学习、面向问题的学习和用科研方法的学习。如何传输一个有效的课程计划是授课者面临的一个挑战,授课者应该进行一系列的设计,以实现知识传授的目的。首先,授课者应该了解认知规律,在认知规律之上,进而产生成效,最终实现被教授者的智力发展及知识内化。 通过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英方的老师让团队的老师们思考,除了学生的行为、文化的差异和一些未知假设外,在实施一个教学计划中大家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找出了自己认为最大的挑战,包括对时间的掌控,互动的环节,学生的反馈等等。随后,针对大家的问题,英方教师提供了一些教学开发方法:如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要对教学内容有效地分类、自我诊断课程设计的工具包是否恰当以及对教学偏差检验等。最后,小组运用老师介绍的方法和讨论的结果,共同完成了一个学习知识到掌握知识的过程图解。 除此之外,英方老师还提到课程还必须针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设计,这些利益相关者除了学生,还包括服务的专业领域、社会需求、政府政策、服务社区以及专业认证机构等。当然,课程设计还需要考虑大学战略性方向、政府的资助倾向、大学的定位、价值观和理念等。可见,课程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输,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2.课程的评估及反馈 首先,要了解课程考核评估的原则。通过一个好的评估老师可以得到指导,也应该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所以必须考虑去设计评估的模块和所评估的课程。英方老师提到,一个好的评估,应该是支持个性化的学习;专注于学生的发展;保证反馈能带来进步;与此同时,还要激发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考虑所有参与人员的努力。 老师举了一个典型的评估例子: 比如,将一门课程分成A\B\C\D这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在第5周的时候都可以进行阶段性的的考核,但这些考核占的比重较低,在第12周的时候,也就是是期末的考试的时候,有一个占比重较高的考核。但这样的考核评估模式可能出现的后果是:学生工作量未得到合理分配;老师看到学生的反馈的时间太晚;而且期末考试占比太大。那么,这里可能就会有一个更好的模式: 比如在第3周的时候可以有一个低比重的考核;第3周到第7周设置一个弱性的反馈机制;第7周到第11周是中等比重的考核,这期间都是高度联系的反馈机制;在第10周或者第11周再设置一个任务,可能考虑到一些短期内的、整体小组的反馈。这样,在第2、4、6、8、10周之前一直是低比重的评估,即这学期的考核大部分可以分为一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进行;到第12周的时候,再进行一个中等比重的考核,这个评估可以是把以前的要求整合起来,也可以是回顾之前的任务,也可以根据导师的要求来完成具体任务。 最后英方老师提到:一个好的评估和反馈实践应该是:1.帮助分辨什么是好的表现;2.鼓励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上付出时间和努力;3.传达高质量的反馈信息来帮助学习者自己改正;4.提供实践反馈的机会(来缩小当下表现和被要求表现间的差距);5.确保总结性的评估对学习有积极的影响;6.确保学习中的互动跟交流争论(同辈间、老师学生之间);7.有利于学习中自我评估和反思的发展;8.给予评估主题、方法、标准、加权、时间上的选项;9.促使学生在评估政策和实践上做出决定;10.支持学习小组、社团的发展;11.鼓励积极的目标信念和自信;12.提供给老师们信息,能够用来帮助塑造他们的教学。 所以,设置考核评估的任务时要注意:1.让学生获得足够的学习时间(课堂内外);2.学习时间的均匀分布3.有清晰的,明确的要求。 英方教师还特意提及了课程评定公平性的重要性以及评定方法是否能满足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往往面临多门课同时考试会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太重的情况,英方老师指出应使考试安排错开,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简单地完成学生的课程考核,而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在模块化评分中,可在每个模块的测验中安排较简单的测验如十道选择题等。当然,多元化的课程评定方法势必造成教师工作量的增加,仍需要进一步思考有效的课程评价方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短短三周的学习中,团队的老师们深入了解了英国高教体系的特点及实践经验,相信这些收获在未来的教学和科研中会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访学期间,团队的老师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科研,部分老师们完成了英文学术文章的撰写和投稿。来自哲学与法政学院的邢海燕老师和商学院的宋玉平老师还就未来在跨专业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准备组建团队申报学校的文科创新团队项目。 此外,团队的老师在课堂学习之余,利用周末的时间在伦敦周边游历,全方位感受了英国的异文化。大家参观了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家美术馆,了解了英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基于专业的不同,老师们还深入体验了英国的公共交通,与英国本土的居民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与此同时,老师们还到世界顶级名校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进行了参观访问,进一步了解了英国高教体系的特色。总之,此行收获满满,大家一致认为学校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好机会,非常感谢学校和人事处相关老师们为此次访学活动作出的协调和努力。 (赫特福德大学访学团:邢海燕、宋佳秀、张静、宋玉平、周小平) |